最近在研究婚礼的一些东西,看到一些挺有意思的东西,记下 一场婚礼一堂诗词课 鬼鬼,北京人,出版有小说七部,另有随笔、诗歌散见于各报纸杂志。现居家写作中。 有朋友曾给我讲过一个故乡的趣事。说是在他们当地,无论谁家结婚总会有一群人吹吹打打不请自到,这些人有的技艺高超,从《花好月圆》能吹到《我的太阳》,有的则稀松平常,从头到尾都是《运动员进行曲》。然而无论演奏好坏,一场下来,东家都得给点赏钱,假如要是不给的话,这帮子人不光要到处臭你,没准还顺手牵羊,捞点外快。因此,大凡在该地办喜事的人家,都得额外准备好一份或数份红包,不为别的,就为打发这些顺风而来的家伙。 这些吹鼓手虽不讨人喜欢,但作为婚礼的插曲也还总算不让人烦。而且话说回来,咱们中国人干什么都讲究气氛和谐,如今生活好了,电视里流行唱歌选秀、招聘好女靓男,所以婚礼搞搞吹拉弹唱,找个伴郎伴娘都是可以理解的。要知道,这事情要是放到唐朝,操办的方法就没这么简单了,因为唐朝流行的是诗词歌赋,那时结婚都必须从头到尾结合着诗歌。 以当时的敦煌地区为例,举行婚礼时,每道程序都要念诗一首。比如当新郎带着彩礼接新娘子时,女方就要念一首《请下马诗》——“窈窕出兰阁,步步发阳台,刺史千金重,终须下马来。”等男方下马之后进了老丈人家,新娘又要做出矜持念家状,故意磨蹭一会儿,这时新郎就要假装灵机一动,走上前来,深情款款地念一首《催妆诗》——“传闻烛下调红粉,明镜台前别作春;不须满面浑妆却,留着双眉待画人。”要是不念的话,新娘子就很有可能永远地梳洗打扮下去。 等娘家的程序弄得差不多了,新郎也接了新娘,两人千辛万苦来到了婚礼现场,挨到入洞房时,又要再念一首《至堂门咏》——“堂门筑四方,里有四合床,屏风十二扇,锦被画文章。”而除了这些关键场次之外,去帽、脱衣、合发、梳头,第二天的拜公婆,都有专门的诗词要念。因此一场婚礼下来,男女双方基本就等于上了一堂诗词大课,这和现在人们结婚找个乐队吼半天就万事大吉相比,当真是复杂、麻烦了许多。 除了结婚时念的婚俗诗歌外,唐朝的专业诗人们也写了不少描绘婚礼的作品,例如,唐太宗十八学士之一的褚亮便写过《咏花烛》一诗:“兰径香风满,梅梁暖日斜。言是东方骑,来寻南陌车。靥星临夜烛,眉月隐轻纱。莫言春稍晚,自有镇开花。”而著名的边塞诗人王昌龄则有《萧驸马宅花烛》:“春鸾飞入合欢宫,紫凤御花出禁中。可怜今夜千门里,银汉星回一道通。”还有很多诗人有过类似的著作,假如我们有兴趣的话,编一本《大唐婚礼诗歌指南》是完全不成问题的。 由于唐朝文化氛围浓厚,诗人成群,爱诗人则成千上万,因此把婚礼搞成诗歌朗诵会虽然烦琐,但也是可以原谅的。以史料的记载为依据,如今我们完全可以设想一下当时的场景:新郎一边念诗,一边摇头晃脑来到媳妇家,然后小两口再一边念诗,一边回家,等到了家边念诗边拜天地、入洞房。客走灯熄,两个人坐在床上,他们聊的肯定也不会是今天收了多少彩礼和入洞房都有哪些游戏可作。两个人很可能是从枕头底下掏出一本诗集,然后摇头晃脑一直背诵到深夜,因为毕竟第二天起床还要拜见公婆,过三天还得回门看岳父岳母,这一堆诗要是背不下来的话,那可真就糗大了。
报告融融,我家音响现在是这样放置得了,我感觉比以前好看多了,而且老爸费了很大功夫把线都接好了,你看还过得去吗?只是这样一来,我家就没有地方放棕榈树了,绿萝倒是有很多地方可以放得。 很多乱七八糟的小玩意,等你来定夺怎么安放咯。

融融,这个灯好看吗? http://auction1.****.com/auction/item_detail-0db1-253152b6e7ed299d4e47a89e8c69228f.jhtml 书房书桌上用
融融和啦啦,请教一下瓷砖的问题, 1)那个超美貌的贝壳砖是什么牌子的呢?可否短我价钱和型号? 2)门厅用的长谷砖是什么型号的呢? 谢谢啦!
啦啦,偶有你家新PP啦,先上一张

才一张啊,太少了!! 融融加油~~
强烈要求继续发照片
欢迎光临

融融是放连续剧,一天一节啊
今天收到了融老大的PP光盘,自此啦啦的装修日记可以告一段落了,以后大家如果想看装修好的完整版毕业照,请跟随我到温馨套房吧http://bbs.sh.liba.com/t_447_3225482_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