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地面 原来法式地板都要这样拼一拼哒? 当初融融说要人字拼我们还不接受莱。 不过经过德国总督府的熏陶,觉得人字拼可以凭添历史感与故事感,不错。 图中这种操作起来恐怕困难,市面上没见过。还是人字拼吧。 喜欢人字拼的YY不要嘲笑我哪。
水晶灯用这样的。窗和墙上的细节都很喜欢。
至于人字拼,喜欢这种人字。
不是特别喜欢这样的人字
永远迷恋这样的格子窗
很妙的窗帘
我们家厨房白砖白柜,顶上除了筒灯,有虾米纹饰不?
青花瓷mm的帖子照片一打一打的,养眼得很
客厅壁灯
http://baike.baidu.com/view/2016797.htm 希腊建筑艺术的种种改进长时间集中在柱子,额枋和檐部的艺术处理上,这些处理都集中在这些构建的形式,比例和相互组合上。公园前6世纪,他们已经相当稳定,有了成套的做法,这套做法就是古希腊柱式。 历史 古希腊的建筑从公元前7世纪末,除屋架之外,均采用石材建造。神庙是古希腊城市最主要的大型建筑,其典型型制是围廊式。由于石材的力学特性是抗压不抗拉,造成其结构特点是密柱短跨,柱子、额枋和檐部的艺术处理基本上决定了神庙的外立面形式。古希腊建筑艺术的种种改进,也都集中在这些构件的形式、比例和相互组合上。公元前6世纪,这些形式已经相当稳定,有了成套定型的做法,即以后古罗马人所称的“柱式”。 古希腊柱式有陶立克柱式、爱奥尼柱式、科林斯柱式三种形式。 1、陶立克柱式或多力克柱式DORIC ORDER:是一种没有柱础的圆柱,直接置于阶座上,由一系列鼓形石料一个挨一个垒起来的,较粗壮宏伟。圆柱身表面从上到下都刻有连续的沟槽,沟槽数目的变化范围在16条到24条之间。它来自于古埃及,有名的法国埃及学者所命名的先陶立克柱式,是这种希腊柱式的先驱。多立克柱又被称为男性柱。著名的雅典卫城(Athen Acropolis)的帕提农神庙(Parthenon)即采用的是多立克柱式。 2、爱奥尼克柱式Ionic Order:这种柱式比较纤细轻巧并富有精致的雕刻,柱身较长,上细下粗,但无弧度,柱身的沟槽较深,并且是半圆形的。上面的柱头有装饰带及位于其上的两个相连的大圆形涡卷所组成,涡卷上有顶板直接楣梁。总之,它给人一种轻松活波、自由秀丽的女人气质。爱奥尼柱又被称为女性柱。爱奥尼柱由于其优雅高贵的气质,广泛出现在古希腊的大量建筑中,如雅典卫城的胜利女神神庙(Temple of Athena Nike)和伊瑞克提翁神庙(Erechtheum)。 3、科林斯柱式Corinthian order:它最早可能出现于雅典奥林帕斯山的宙斯神庙,四个侧面都有涡卷形装饰纹样,并围有两排叶饰,特别追求精细匀称,显得非常华丽纤巧。希腊科斯林柱式(Corinthian Order)的比列比爱奥尼柱更为纤细,柱头是忍冬草形象(或说用毛莨叶(Acanthus)作装饰,形似盛满花草的花篮)。相对于爱奥尼柱式,科林斯柱式的装饰性更强,但是在古希腊的应用并不广泛,雅典的宙斯神庙(Temple of Zeus)采用的是科林斯柱式。 多立克式最先出现,是从古代产生的。海伦和仙女奥尔赛斯的儿子多鲁斯统治了阿哈伊亚和伯罗奔尼撒全境。多鲁斯在古城阿尔戈斯的朱诺圣地建立了陶立克柱式的神庙。后来,在阿哈伊亚的其他城市也建立了一些同样柱式的神庙。当时对称的规则还没有产生。为了寻找范本,他们转向人体自身。 当他们想要在这座神庙中设置柱子时,因为还没有对称的规则,就探索用什么方法能使它适于承受载荷并具有公认美观的外貌。他们试着测量男子的脚长,把它和身长来比较。结果发现男子的脚长是身长的1/6,于是他们就把同样的原则搬到柱子上来,以柱身基座厚度的6倍作为包括柱头在内的柱子的高度。这样,多立克式柱子就在建筑物上开始显出男子身体比例的刚劲和优美。 后来,当他们想要建筑一座不是给男神阿波罗而是献给优雅的狄安娜的神殿时,“脚长便改用窈窕女子的尺寸。为了显得更高一些,首次把柱子的厚度做成高度的1/8。”他们在柱头上放上盘蜗饰,像“卷发一样从左右两侧垂下”,正面则饰以水果垂花饰。柱子上的凹槽贯穿整个柱身,像主妇长袍的皱褶一样下垂。这便成了第二种柱式,即爱奥尼亚柱式。 第三种柱式是科林斯柱式,是“对少女窈窕体态的模仿”,通过装饰形成了更漂亮的效果。 维特鲁威在他的书中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当时,科林斯的一位少女去世后,悲伤的乳母把一个装有女孩生前宠物的篮子放在她的坟墓顶上,并在篮子上盖上一片瓦。这个篮子碰巧放在一棵莨苕的根上。春天到来,植物发芽了,由于瓦片阻止主茎向中间生长,茎叶便向外弯曲,在边缘形成旋涡形。当雕塑家卡利马科斯路过时,他从中获得灵感,把发芽的莨苕叶子当作“科林斯”柱头的范本。由此便确定了这一风格,并运用它自身恰当的少女般的对称性确定了科林斯柱式其他部分的比例。 维特鲁威运用数学细节具体说明了这三种最早的柱式各自的所有部分的装饰和比例。维特鲁威的记载相当细致,不仅记载了这些柱式的总体尺度、宽和高的关系,而深入到柱子凹槽的位置以及其他细节。柱头上的所有建筑部件,其高度的1/12均向前倾科,使它们看上去显得垂直,因为柱子不能从顶到底一样粗细,“这是由于高度不同,随着视线上升,要对粗细加以调整。视觉总在追求美观,因此除非我们根据比例放大尺度,弥补眼睛的错觉以满足观众的愉悦感,否则柱子就会给人以粗糙难看的外貌。”维特鲁威的细致测算显示了如何精确而恰当地加粗以取得“优雅而适宜的视觉效果。”
这些PP都很漂亮啊~~~
老公下班回家就整个沉浸在装修的思索中,常冒出很奇怪的想法,这不,晚上又突然说,家里那么多护墙板,会不会招白蚁啊!
海帆留踪——荷兰倪汉克捐赠明清贸易瓷展 开始时间: 10月20日 周二 09:00 结束时间: 12月20日 周日 17:00 地点: 上海 黄浦区 上海博物馆第三展厅 来源:东方早报 昔年航海西去,今日航空东归——“海帆留踪:荷兰倪汉克捐赠明清贸易瓷展”今天在上海博物馆开幕。93件从明朝万历时期到19世纪中国输入欧洲的外销青花瓷器虽然均出自民窑销往海外,但也正因如此,这些瓷器无论从器形还是装饰纹路上都和传统的瓷器不太相同,别有韵味。早报记者 蔡晓玮 一座模仿东印度公司海船样式的帆船绘在瓷盘内心,盘壁的图案却是典型的中国传统纹样——展品中的这一对内心绘有帆船的瓷盘是典型的中西合璧的作品。据捐赠人倪汉克介绍,当时制作这件瓷器的工匠其实并未亲眼目睹过帆船,“很大一部分的图像是来自他们的想象。”这件作品是在18世纪较晚时期烧制的,正反映了当时欧洲海船在中国进行贸易的情况:17-18世纪,大批制作精美的瓷器在欧洲形成了一股“中国热”。这些融合了中西方艺术特色的外销瓷,不但体现了当时瓷器烧造的精良工艺,更反映出商业贸易的繁荣及其对文化的推动。 祖孙三代的收藏 早在20世纪20年代末,荷兰人倪汉克的外祖父、银行家本·范·希斯就开始购买中国的瓷器。当时,欧洲人对于中国瓷器的认识和了解几乎为零,购买瓷器往往纯粹出自喜欢,谁也不曾想到,当时外祖父用17500元购买的香炉,后来竟有人向倪汉克开价200万元购买,家族的传统,还是让他最终选择了收藏而不是销售。在1991年继承了这些瓷器以后,倪汉克还通过各种拍卖会,让自己的藏品扩充了近40%。 “小时候,我就已经对瓷器上的某些设计和纹饰十分着迷。”倪汉克说,而在长大后,他也并不想住在过于现代化的房子里,他买了一幢建于1885年的房子,天花板距离地面足足有4米,非常适合摆放一个传统法式风格的胡桃木柜子,里面放满了中国外销的青花瓷,“有时候我会在柜子前面,坐上一两个小时,静静地欣赏自己收藏的瓷器。” 2007年,倪汉克参观了上海博物馆,馆中收藏的官窑瓷器让他印象深刻,但同时,他发现上博的外销瓷数量非常少,在欧洲这些外销瓷则相当常见。2008年,让这些外销瓷器回到他们的故乡的想法让倪汉克将瓷器捐赠给了上海博物馆,同时双方也约定2010年,上博将在荷兰海牙市举行一个主题为“中国官窑瓷器”的展览——瓷器,在百年之后,又促成了一桩文化交流。 不同寻常的外销瓷 倪汉克此次捐赠的瓷器为97件,在这次展览中,除了几件重复的作品没有展出外,都悉数亮相。据上海博物馆瓷器部主任陆明华介绍,这些瓷器主要都是康熙时期烧制的,“虽然外销瓷从8世纪开始到清朝都有烧造,在比较大的博物馆中都有一些,但系统保存的很少。” 记者在展览现场看到,有些瓷器的器形十分独特,完全是根据欧洲人的生活习惯“定制”的版本,而装饰的花纹、图案又都充满中国特色。比如,其中的一对果树纹双管瓶,两个瓶管呈交叉状,有两个瓶体,互不相通,西方人称作“油醋瓶”,一边放油,一边管醋,互不干扰,这就是典型的外来样式,中国传统的烧制形制中没有这样的风格。展品中,另有一件青花镂空仕女图果篮托盘,据倪汉克介绍,这件作品是英国著名的餐具品牌Wedgwood的定制作品。当时,欧洲国家将当地使用的金银、玻璃、陶器等制成木样运至中国,要求依样烧制陶瓷。 一些瓷盘中心更是直接印刻上了欧洲的家族或是城邦的标志,陆明华介绍,这就是在外销瓷中十分多的纹章瓷,据瑞典统计,曾有300来家贵族曾到中国定烧过纹章瓷,而这次展品中以猎狐、盾牌组成的纹章则属于来自英国莱斯特郡的帕尔玛家族,大英博物馆藏有完全相同的瓷盘。 虽然,在新闻发布会上,倪汉克谦虚仅地给自己的捐赠品估价在数百万美元,但这些特殊的瓷器却予人以不同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