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阿扁家,原创于尊敬的阁老 一, 调味品类 A调味品类常见的陷阱 盐---市场上出售的大部分是加碘的盐,但上海地区并不缺碘,碘摄入量过高,引起甲状腺疾病的高发;其他主要添加剂有KCL(氯化钾)和抗结剂硅酸钙,亚铁氰化钾,亚铁氰化钠。氯化钾和氯化钠味道差不多,所以作为价廉物美的添加剂堂而皇之加入了盐中,加重了肾脏和胃部的负担。 糖--- 国产白糖用硫磺熏白,国外用离子交换法脱色;如要买国产糖认明QS标志; 酱油---好酱油(非转基因豆类和小麦酿造/无添加剂/氨基酸态氮含量高/发酵期长) 工艺:酱油从制作工艺上分酿造酱油、配制酱油和化学酱油三类。后两种酱油含致癌的三氯丙醇; 酿造酱油的原料:酱油酿造的原料有豆粕、麸皮,黑豆,黄豆,小麦等。用豆类和小麦的较好,但部分豆类是转基因原料; 添加剂:是否使用添加剂也判断酱油好的又一重要标准,常见的酱油添加剂包括防腐剂、焦糖色素、水解液和味精等。比如为了延长保质期会添加防腐剂,山梨酸钾或苯甲酸钠;为了增加色泽会添加焦糖色素,为了增加鲜度会添加氨基酸粉,呈味5\'\'-核苷酸等; “氨基酸态氮”指标:越高越好,市面上常见的普通三级酱油“氨基酸态氮”指标仅为0.4G/100ML; 发酵期:发酵越久的酱油风味越好(比如我选择的发酵期为一年的酱油,成分只有豆和盐,但非常鲜美)。 有的酱油是脱脂大豆制作的,那么大豆如何脱脂的呢?大豆中含約20%的油脂,可用來榨油(以溶劑抽取),就是浸出方式获取的大豆沙拉油。脱脂大豆是大豆经浸出法提取油脂后的剩餘(大豆渣)。各位,脱脂大豆酿的酱油还敢买吗? 醋---好醋(固态发酵食醋/无添加剂/可溶性无盐固形物,不挥发酸,总酸含量高) 工艺:按原料和制造方法分,可分为酿造食醋和配制食醋。酿造食醋是指以粮食、果实、酒类等含有淀粉、糖类、酒精的原料,经微生物酿造而成的一种酸性液体调味品;而配制食醋则是指与食用冰乙酸、食品添加剂混合配制而成的调味醋。 从工艺上,酿造食醋又可分为固态发酵食醋和液态发酵食醋。固态发酵食醋,耗时很长,需要一年左右时间才能成醋,成本高,但营养丰富、风味多。液态发酵醋时间短,一般24 —80小时成醋,但风味单薄。 添加剂:为了延长保质期,大部分醋会添加防腐剂,山梨酸钾或苯甲酸钠。 指标:固态发酵产品中无盐固形物含量不得低于1.00g/100ml,液态发酵产品不得低于0.50g/100ml可溶性无盐固形物越高越好;固态发酵食醋不挥发酸≥0.50g/100ml,越高越好; 酿造食醋总酸含量≥3.50g/100ml, 越高越好。不含游离矿酸。 食用油---好油(压榨法/非转基因原料) 原料:避免转基因原料特别是大豆油(我购买压榨的橄榄油,橄榄没听到有转基因的) 工艺:“压榨法”和“浸出法” “压榨法”是用物理方法压榨制油,目前在国内基本用于花生油、橄榄油、坚果油、芝麻油等高档油品。 “浸出法”是用化学方法,采用溶剂油(六号轻汽油)将油脂原料经过充分浸泡后进行高温提取,经过“六脱”工艺(即脱脂、脱胶、脱水、脱色、脱臭、脱酸)加工而成,浸出过程中,食用油中的残留不可避免。 麻油---麻油要买小磨芝麻油。 麻油根据制造工艺分为三种:小磨香油(小磨麻油)、机制香油(机制麻油)和大槽麻油三类。 小磨香油是芝麻炒熟后,用传统工艺制取。 机制芝麻油分两种制作方法:液压法和压榨法。以上两种方法都是在特高温下压榨制取的,破坏了芝麻中所含的多种营养物质。 大槽麻油更加不用谈了,采用浸出法制取,有化学物质残留,也最便宜。用这种麻油饭店可以降低成本。 家庭用,如何分辨小磨和机制油呢?首先看包装上的说明,其次用一下方法也可以分辨 1 小磨芝麻油色泽橙红,透明度好。而机制芝麻油粘稠,色泽暗红。 2 用力晃动包装瓶,小磨芝麻油的泡沫细小而且在几分钟内能够消失。机制芝麻油泡沫大而且在一小时内都难以消失。 3 在低温下,小磨芝麻油易结晶成白色,原因是对人体非常有益的卵磷脂低温结晶。而机制芝麻油几乎不会上冻,因其卵磷脂已被破坏。 4 因为小磨芝麻油是熟油,放一滴在温水中能够迅速扩散。而机制芝麻油是生油,在温水中不会扩散。 5 不正规的小厂生产的机制芝麻油含有很高的黄曲霉素,而小磨芝麻油没有。 其他调味品---拒绝再加工且添加防腐剂和添加剂的商品,比如各种辣酱等。 厚道点,挑个成分最简单的举例说明。在超市看了辣油的成分,一般是辣椒+植物油等。这样的说明书,就好比介绍女朋友,只告诉你是个女的,其他BACKGROUND都闭口不提蒙混过去一样。植物油也有很多种,别天真的以为厂家说植物油就是我们家庭用的那些种类。比如氢化油广泛运用在食品制造业,饼干中非常常见,但它是致癌的。比如植物油中最便宜最常见的棕榈油,是否对人体有害尚待论证。你敢吃吗?也看到进口的辣油,成份表明辣椒+玉米油,可它是“浸出法”提取的吗?是否用了基因原料?其实要食用辣油,自己家里就可以制作。 B部分调味品推荐 盐----------非碘盐,或盐买回来炒一下,碘马上就挥发了; 糖----------进口食用糖的筛选在进行;查过太古可口可乐公司是广东排SO2大户,太古糖也是硫磺熏的,就是SO2残留低; 目前用的品牌是澳大利亚CSR公司的raw sugar (天然原糖),是买东西时商家送的。 有机黄糖(原糖) 成份:蔗糖 韩国 发现地:久光。原糖没有砂糖甜,调味的话要多放些。 酱油--------以下厂家的全部或部分产品:台湾产的万家香/金兰/味全;日本产的龟甲万/山森/丸金;注意不要采购用脱脂作物为原料的。推荐台湾产的金兰1L装一级酿造酱油,47元,开口了请放冰箱,是其中最实惠的。而国产品合资(无锡)的金兰,就逃脱不了添加剂和防腐剂的命运,是我们太好骗还是太穷? 醋----------镇江珍品香醋300毫升 中国镇江 10.99元 发现地:麦德龙; 北固山固态发酵食醋 中楚醡黑米醋 成份:黑米 日本 发现地:久光; 食用油------亿芭利特级初榨橄榄油5L 368.9元 成份:橄榄油 西班牙 发现地:麦德龙; 其他调味品---禾然有机豆瓣酱800克 22.90元 成份:水,有机小麦,有机大豆,盐 中国烟台 发现地:麦德龙; 料酒--------还未研究好; 面粉--------风筝牌(ZHAZHA推荐)中国山东潍坊; 金牌未漂白多用途小麦粉2260克 美国 39.99元 发现地:麦德龙; 麻油-------上海三添小磨芝麻油,250克13.7元; 盐---------无添加的海盐或标明成份为Nacl的盐;
继续 五,饮料 这个部分对我是挑战,因为从小我被教育别喝有颜色的橘子水,所以养成只喝白开水的习惯。 某天姐姐去参观了自来水场,“腻心啊,池子里飘着大便。”我呕,从此改喝矿泉水。 现在矿泉水也不敢喝了,问什么呢,请看下去。 饮料十大类,让我们一起学习吧。 题外话,以前我服务的外资公司的信条是“我们生产的产品基于有一天我们的家人会使用到它。” 而中国很多公司特别是黑作坊的现状是““我们生产的产品基于我们的家人永远不会使用到它。” 1 碳酸饮料(品)(汽水)类 在一定条件下充入二氧化碳气的制品。不包括由发酵法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气的饮料。 果汁型---原果汁含量不低于2.5%的碳酸饮料,如桔汁汽水、橙汁汽水、菠萝汁汽水或混合果汁汽水等。 果味型---以果香型食用香精为主要赋香剂,原果汁含量低于2.5%的碳酸饮料,如桔子汽水、柠檬汽水等。 可乐型---含有焦糖色、可乐香精或类似可乐果和水果香型的辛香、果香混合香型的碳酸饮料。 低热量型---以甜味剂全部或部分代替糖类的各型碳酸饮料和苏打水。如姜汁汽水、沙示汽水、运动汽水等。 可怕吧,所以碳酸饮料要拒绝。特别是运动饮料,只是用甜味剂取代了糖类,更不安全。 雪碧可乐甚至含有防腐剂苯甲酸钠,你还敢一罐接一罐的喝吗? 另外果汁型的安全吗,看了第一节果汁饮料的介绍再下定义吧。 2 果汁(浆)及果汁饮料(品)类 果汁类---采用机械方法或采用渗滤或浸取工艺提取水果中的汁液。 果汁饮料--- 在果汁(或浓缩果汁)中加入水、糖液、酸味剂等调制而成的清汁或浑汁制品。如橙汁饮料、菠萝汁饮料、苹果汁饮料等。 果粒果汁饮料--- 在果汁(或浓缩果汁)中加入水、柑桔类的囊胞(或其他水果经切细的果肉等)、糖液、酸味剂等调制而成的制品。 水果饮料浓浆--- 在果汁(或浓缩果汁)中加入水、糖液、酸味剂等调制而成 的、含糖量较高、稀释后方可饮用的制品。 添加剂方面,号称含100%果汁的是水果饮料浓浆+水调配成的,但水果饮料浓浆也配置了糖液、酸味剂,那么100%果汁中怎么会没有呢?更别说含量10-30%的果汁了。 再看一下定义上没看到糖液、酸味剂的果汁配方吧。山楂果汁的配方:(1) 配方(按成品100公斤计算):原汁:(可溶性固形物含量6%,折光 法)66公斤;砂糖:13.5公斤;柠檬酸:适量;胭脂红:1.5~2克。 防腐剂方面,娃哈哈、汇源、农夫果园、统一鲜橙多、美汁源果粒橙、酷儿等饮料品牌,目前这些企业生产的果汁及果汁饮料均已采用PET瓶无菌冷灌装的生产工艺,不需防腐剂。 PET瓶无菌冷灌装的生产,整个灌装过程在隔离装置内操作,其无菌技术达到D6级(几乎没有微生物存在)。 3 蔬菜汁及蔬菜汁饮料(品)类 蔬菜汁---在用机械方法将蔬菜加工制得的汁液中加入食盐或白砂糖等调制而成的制品,如番茄汁。 蔬菜汁饮料---在蔬菜汁中加入水、糖液、酸味剂等调制而成的可直接饮用的制品。 发酵蔬菜汁饮料---蔬菜或蔬菜汁经乳酸发酵后制成的汁液中加入水、食盐、糖液等调制而成的制品。 食用菌饮料---食用菌子实体的浸取液或浸取液制品中加入水、糖液、酸味剂等调制而成的制品。 藻类饮料---将海藻或人工繁殖的藻类,经浸取、发酵或酶解后所制得的液体中加入水、糖液、酸味剂等调 制而成的制品,如螺旋藻 饮料等。 蕨类饮料---用可食用的蕨类植物(如蕨的嫩叶),经加工制成的制品。 大部分果蔬汁都添加防腐剂和添加剂,的确有不含防腐剂添加剂的蔬果汁,比如需要冷藏的可果美。 如果是常温可保存的可果美果蔬汁,估计就和常温牛奶的操作一样,是用高温瞬间灭菌的,菌杀死了,连同杀死了最珍贵的酵素。 商品名, 可果美蔬菜生活100 番茄果蔬混合汁. 保质期, 21天(0℃~7 ℃冷藏), 12个月(常温) 4 含乳饮料(品)类 配制型含乳饮料---以鲜乳或乳制品为原料,加入水、糖液、酸味剂等调制而成的制品。 发酵型含乳饮料---以鲜乳或乳制品为原料,经乳酸菌类培养发酵制得的乳液中加入水、糖液等调制而制得的制品。 其实和含乳饮料比,推荐酸奶。 酸牛奶是全部用纯牛奶发酵制成的,属纯牛奶范畴,不含水;而含乳饮料只含1/3鲜牛奶,配以水、甜味剂、果味剂,其营养价值和酸奶不可同日而语。 一定要吃含乳饮料的话,就吃养乐多这样的发酵型含乳饮料,至少还含有乳酸菌。不要选择放在常温货架上乐百氏这样的配制型含乳饮料。 5 植物蛋白饮料(品)类 豆乳类饮料---以大豆为主要原料,经磨碎、提浆、脱腥等工艺制得的浆液中加入水、糖液等调制而成的制品,如纯豆乳、调制豆乳、 豆乳饮料。 椰子乳(汁)饮料---以新鲜、成熟适度的椰子为原料,取其果肉加工制得的椰子浆中加入水、糖液等调制而成的制品。 杏仁乳(露)饮料---以杏仁为原料,经浸泡、磨碎等工艺制得的浆液中加入水、糖液等调制而成的制品。 其他植物蛋白饮料---以核桃仁、花生、南瓜子、葵花子等为原料经磨碎等工艺制得的浆液中加入水、糖液等调制而成的制品。 查了相关文献,露露采用PET瓶无菌冷灌装无防腐剂。但是虽然罐头上它得写“无防腐剂无香精” 但是,成份有乳化剂,所以它没写“无添加剂”,因为加了乳化剂而且还没标明具体是哪种,才有奶的口感。我是不会喝的。。 6 瓶装饮用水类 饮用天然矿泉水---从地下深处自然涌出的或经人工揭露的、未受污染的地下矿水;含有一定量的矿物盐、微量元素或二氧化碳气体;在通常情况下,其化学成分、流量、水温等动态在天然波动范围内相对稳定。允许添加二氧化碳气。 饮用纯净水---以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水为水源,采用蒸馏法、电渗析法、离子交换法、反渗透法及其他适当的加工方法,去除水中的矿物质、有机成分、有害物质及微生物等加工制成的水。 其他饮用水---由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采自地下形成流至地表的泉水或高于自然水位的天然蓄水层喷出的泉水或深井水等为水源加工制得的水。 最早我们喝自来水。自来水中尚有许多肉眼看不到的杂质之综合液体?这里面可能包括好几十种之农药?氯化物?有机致癌物?细菌?滤过性病毒?放射线微粒子?霉菌?杀虫剂?钠盐?钙镁?亚硝酸盐及无机溶解物?石棉纤维?砷?镉?有害重金属等?这些可能就是引起结石症?破坏骨骼?神经?皮肤内脏?乌 脚病?畸形儿以及精神错乱?失眠?头昏?头痛?关节痛?消化系统和泌尿系统疾病及癌症等的起因。 自来水这么不安全,改吧,改喝纯净水。纯净水的确纯净,可人们饮用后,体内原有的微量元素和营养物质,会迅速地溶解于纯净水中,排泄出体外,使人体内的营养物质失衡。 那么就加点矿物质吧,于是有了矿物质水。可其中的水和矿物质不是水合离子态存在的,有的人体吸收不了,而人体能吸收的,又可能造成重金属超标。添加多少,目前还没有国家标准,有的企业甚至直接在水中加化学试剂,也有的使用来路不明的矿物质浓缩液。 那么改喝矿泉水最好啰? 嘿,前一阵子又闹出了矿泉水致癌事件。而且政府至今未公开品牌,我只能理解为全部不合格,全部致癌。 目前世界上安全的自来水消毒方法也是臭氧消毒(比氯气消毒安全,北京就是臭氧消毒,自来水可以生喝)。但用臭氧消毒矿泉水和自来水会产生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定为2b级的潜在致癌物的溴酸盐。 而中国在这种事情上一直慢不止一拍,至今没有将溴酸盐纳入相关标准;我们喝的矿泉水说不定就是毒水。 热闹吧。弄得我现在都不知道喝什么好了。总结,在中国原来喝水也不安全。 PS:看看塑料瓶底部是不是有个号码呀。比如矿泉水瓶一般是1(代表材质是PET),不宜长期重复使用,有致癌性。 7 茶饮料(品)类 茶汤饮料---将茶汤(或浓缩液)直接灌装到容器中的制品。 果汁茶饮料---在茶汤中加入水、原果汁(或浓缩果汁)、糖液、酸味剂等调制而成的制品。 果味茶饮料---在茶汤中加入水、食用香精、糖液、酸味剂等调制而成的制品。 其他茶饮料---在茶汤中加入植(谷)物抽提液、糖液、酸味剂等调制而成的制品。 三得利的乌龙茶成份是水+乌龙茶,没有添加剂和防腐剂。 即使这样,还是让我们自己泡壶茶喝吧(虽然茶叶可能也有问题)。(*^__^*) 嘻嘻…… 8 固体饮料(品)类 以糖、食品添加剂、果汁或植物抽提物等为原料,加工制成粉末状、颗粒状或块状的制品。成品水分不高于5%(m/m)。又分为果香型固体饮料,蛋白型固体饮料和其他型固体饮料。 看到了吧,定义里那么明显的“食品添加剂”几个字。还买来,天天冲着喝吗? 9 特殊用途饮料(品)类 通过调整饮料中天然营养素的成分和含量比例,以适应某些特殊人群营养需要的制品。 运动饮料、营养素饮料 ,其他特殊用途饮料(如低热量饮料等)。 10 其他饮料(品)类 除上述9种类型以外的软饮料。 结论,喝最基本的水都不安全,还有什么心思研究饮料安全哦。09年将装RO反渗透式净水器提上议事日程. 瓶装水推荐娃哈哈,UV消毒加两级反渗透纯净,不用臭氧消毒。
还有 六,巧克力 1. 巧克力我只吃黑巧克力---可可脂含量大于70%,无添加物和香精的黑巧克力; 2. 整块黑巧克力中含有10-30毫克咖啡因,而一杯咖啡中含有100毫克的咖啡因; 3. 黑巧克力中含可可脂高,可可脂是不饱和脂肪酸,它有利于控制胆固醇含量,可以预防心血管疾病; 可可脂含量低于60%的黑巧克力,一般没有明显的以上保健作用。 所以买黑巧克力首先要看标明的可可脂含量,含量低的产品一般羞答答地只在成分上标明,含量高的扬眉吐气用字体标明,唯恐别人看不到。 用代可可脂做成的巧克力请敬而远之。代可可脂的危害:代可可脂是由精选棕仁油经过高技术冷却、分离而取得之棕仁硬油脂,再经特殊氢化,急速降温精炼而成。请参看我前面调味品—油的章节,体会以下氢化油的危害。 举例,雀巢冷饮“香蕉先生”包裹在外的香蕉味“巧克力”脆皮,脆皮中却没有丝毫的可可脂成分,只有食用植物油;雀巢公司的KITKAT奇巧巧克力,它的主要成分中明确标识了采用的是代可可脂(精练棕榈油)而不是可可脂。 题外话,看了很多冰激凌的成份,终于知道哈根达斯为什么贵了,特别是香草口味的选料,千真万确无添加,无人造色素,它不贵,谁贵? 4. 常见巧克力成分:白砂糖、可可脂、全脂奶粉、可可浆、乳糖、蜜糖(3%)、乳化剂、葡萄糖浆等; 无添加剂,香精的黑巧克力成份:可可脂,可可,糖,天然香料 先看看为什么添加乳化剂: 别被乳化剂的名称误解了,它其实是添加剂。 在国外生产新概念糖果需要有现代化的设备为依托。但是此类设备的资金投入很大,对于国内中小型企业来说难以接受。可喜的是,通过实践我们发现,在不改变现有设备和制作工艺的条件下,通过有效使用乳化剂就可以生产出与国外产品相媲美的糖果。 再看看某网站消脂巧克力的配方:小麦粉,白砂糖,食用植物油,奶粉,可可脂,玉米淀粉,乳糖,乳化剂,膨松剂,食用香料,木糖醇,茶多酚,绿豆提取物,大黄提取物,荷叶提取物,柠檬酸。先不说它的价格28粒两百多一盒,单看成分,怕怕啊。号称,消脂巧克力不用吃药!不用打针!不用节食!就能享爱瘦!天啊,吃堆垃圾下去也不用吃药!不用打针!不用节食!就能享爱瘦。 巧克力推荐 德国哈奇仕金叶经典巧克力礼盒150克 德国 127元 成份:可可块,可可脂,砂糖和旁波香草,微量坚果和牛奶,可可含量=77%,微苦,黑铁盒巧克力是树叶形状 发现地:麦德龙 各位食用要适量哦,我每天只吃两片叶子,是不是太少点了,嘻嘻。 瑞士FREY黑巧克力排块100克 瑞士 29.9元 成份:可可块,可可脂,砂糖,可可粉和食用香料,微量坚果和牛奶,可可含量=78%,苦 发现地:久光
toto你在忙着搬家啊,继续继续
继续抄作业 一,饼干常见成份介绍 饼干被评为10种垃圾食品之一,少吃为妙。 但孩子放学肚子饿难免要接触的,所以在万不得已要购买的情况下,请大家仔细查看饼干的成份配方。 常见的配方:面粉,奶制品,糖,盐,鸡蛋,发酵剂,油脂,添加剂等,配料越简单越自然越安全。 也就是说:面粉,牛奶制品,白砂糖,发酵粉(酵母),黄油(如果有葵花子油或橄榄油的当然选择它们),鸡蛋,盐的没有任何添加剂的配方是最干净最安全的。 苏打饼干上的食用植物油几个字让我望而却步,有那位能告诉我这食用植物油到底是哪种油啊? 面粉--- 看到过法国饼干有标明“非漂白小麦粉”的,国产的没看到过; 奶制品---选择牛奶和奶油 糖---选择砂糖,杜绝甜味剂 儿童食用含有合成甜味剂(甜蜜素、安赛蜜、糖精等合成甜味剂)的食物对心理、行为发育可能造成潜在不良影响。 发酵剂---一定注意选择天然发酵粉(即酵母生物发酵的,BAKING POWDER为泡打粉为化学发酵) 用传统生物膨松剂(酵母)制作的饼干值得推荐,而越来越多的饼干用化学发酵粉(膨松剂)替代生物膨松剂。 泡打粉(化学发酵粉),分两种,一种是碱性的,主要成分是碳酸氢纳、碳酸氢氨;另外一种是复合的,主要成分是明矾和铵明矾。膨化食品就是加了复合膨化剂,如果想得老年痴呆那就多多食用吧。 让我们来看看蓝罐曲奇的配料:面粉,牛油,白砂糖,椰蓉,加仑子,鸡蛋粉,食盐,膨松剂(碳酸氢铵),香草,OK前面的都没有问题,但是膨松剂?虽然碳酸氢铵的危害不大,但还是少碰为妙。 油脂种类--- 警惕氢化植物油等含反式脂肪酸的油脂 通常情况下,饼干包装上都会标出所用油的种类,如奶油、牛油、猪油、棕榈油、椰子油中含有一定的饱和脂肪酸,摄入过多导致心血管疾病;但目前我还没看到橄榄油,葵花籽油等含不饱和脂肪酸饼干卖的。 标着氢化植物油、植物起酥油、人工黄油、人造奶油、人造植物黄油、人造脂肪的都是含有反式脂肪酸的油脂。反式脂肪酸由于会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动脉阻塞硬化以及糖尿病、乳腺癌和老年痴呆症,还可能影响儿童成长发育和神经系统健康。目前已经形成人人喊打的局面,连麦当劳和KFC也宣称将氢化植物油换成了棕榈油(但棕榈油对人体是否存在危害有待时间证明)。 除了饼干以外还有很多食品中容易出现反式脂肪酸,如蛋糕、点心、面包、方便面、糖果(海南岛特产,春光椰子糖就含氢化油,被我全部扔掉)、冰激凌、薯片、蛋卷,甚至冷冻食品中都有可能含有反式脂肪酸(所以蛋糕比如红宝石,它动物脂肪的奶油,要比外面含80-85%氢化油成份的人造奶油不知安全多少倍)。 前面我介绍过油提取的两种工艺,购买时也要注意油是否是精炼的(国外厂商会注明比如精炼牛油,国内的,哼哼~~~),REFINED的油其实就是浸出油。食用油方面,REFINED的橄榄油,不要购买。 添加剂---选择没有添加剂的 饼干的添加剂也应当好好看看,拒绝为了口味添加的香精和色素。 比如巧克力口味的,不一定是真正的可可脂制作的,而很可能是代可可脂制作的仿巧克力,而代可可脂里面往往含有反式脂肪酸。 乳化剂(蛋黄软磷脂成本高,大都使用大豆软磷脂),又是为降低生产成本使用的添加剂。巧克力是由可可脂、可可粉、奶粉、蔗糖等制成的,增加可可脂配比可使粘度降低,结晶稳定、防止起霜,但生产成本增高。为了降低成本,便添加卵磷脂或蔗糖酯。 其他那些有色素和奇奇怪怪的化学名称的产品,特别是夹心饼干,看着好看,吃着好吃,但尽量不要购买。 二,饼干推荐 1.朱利斯杏仁奶油薄脆饼175克 比利时37.99元 麦德龙 成份:小麦粉,奶粉,黄油,杏仁,糖; 2.沃尔克三角形白脱酥饼150克 英国33.99元 麦德龙、久光 成份:小麦粉,黄油(31%),白砂糖,食盐; 3.沃尔克指形白脱酥饼150克 英国33.99元 麦德龙、久光 成份:小麦粉,黄油(31%),白砂糖,食盐; 4.BUTTERFINGERS金手指黄油酥饼175克 澳大利亚 久光 成份:小麦粉,黄油(28%),白砂糖,食盐;
我皂角用过的,熬水洗头用。 也采过木槿的叶子做洗发水,自己搓叶子直到整盆水变清香的啫喱状。 茶枯听说过但没实践过。 结论是,都太烦了,折腾不起,还改买有机洗发水,有机成分越高越好。 给大家个网站上去查吧,这个查成分,可以知道化妆品和洗发水的成分到底是什么。 http://www.cosdna.com/cht/c382819460.html 还可以根据产品名称查 http://www.cosdna.com/cht/cosmetic_154512241.html 这个是沙宣,全部是化学制剂,也就是石油二次衍生物 http://www.cosdna.com/cht/cosmetic_f38413312.html
德国霍尼韦尔FF06前置过滤器 霍尼韦尔FF06送原装活接 送排污管 388.00 丹麦格兰富Grundfos 产品型号 UPA90 480.00 美国3M BEV120直饮水机 bev 120 (原装配件包+5只PP棉) 1122.00 特价 短个连接,谢谢
今晚折腾了一晚,无意中看到了菠萝包的方子,大爱呀,于是试试 虽然从来没揉过面团,但~~~嘿嘿 发好面,做好外面的壳
二次发酵结束,好胖好趴啊,哈哈 准备进烤箱
出炉 是不是又稍微焦了点儿? anyway,味道嗲啊 现在正在啃,香啊
第一次揉好面团发酵,要一个小时,闲来无聊,用五寸模子搞个小蛋糕
成品 上面还是开裂了,里面还是没有完全发起来,难道蛋白打发得还不够? anyway,热热出炉的,真心好吃啊,一口气吃完一刚...
又偷师了,哈哈 1.和面放了点糖(和面不能太紧,和好粘手是正常滴,因为酵母在发酵,不用三光,醒好做馒头前才要三光。和得湿一点。) 2.和面的水和面粉一次加够,中途不能添加 3.醒面的时候保证温度(正好电饭煲里还有温热的饭,我直接把醒的锅盖湿毛巾后架在电饭煲上了,醒到四倍大) 4.做好馒头一定要醒一段时间(重要) 5.冷水蒸,蒸的时候不能开盖,我蒸了15分钟 6.蒸好后也不要马上开盖,等一段时间,能够保持馒头的形状